新华网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吴晶晶、王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2012年成功突破7000米的下潜深度,创造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控制与声学系统是“蛟龙”号的核心部分,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主要承担研制任务。从2002年立项开始,经历了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的海试验证,到2012年成功创造7062米的深潜新纪录,包括老中青三代人在内的“蛟龙”号控制与声学系统研究团队走过了十余年自主创新路,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确保整个载人潜水器运行可靠。在历次海试中,控制与声学系统表现优异,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
据介绍,控制系统相当于“蛟龙”号的大脑和神经、声学系统则相当于“蛟龙”号的眼睛、耳朵和嘴巴,是“蛟龙”号的核心部分,在其下潜、考察与勘探作业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不断自主创新、攻坚克难,控制与声学系统研究团队实现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航行控制、导航定位、水声通信、自主避障、水下目标自动搜索、地形地貌观测、综合信息显示与水面监控、数据自动分析与故障诊断、半物理仿真模拟等功能,为“蛟龙”号的成功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数字水声通信机的高速图像传输功能是国际上其他载人潜水器的水声通信系统所不具备的;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也是国际上其他同类载人潜水器不具备的。
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性能国际领先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控制与声学系统,攻克了“高速水声通信”技术和“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技术,占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大国际领先技术中的2项。
在“蛟龙”号项目验收会上,由徐冠华院士领衔的15名专家一致认为,“蛟龙”号不仅具有国际上同类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而且其最大设计深度安全可靠,并拥有投入应用所需要的实际作业能力,在声学通讯、自动控制以及最大深度作业等性能方面拥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蛟龙”号标志着我国深海技术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和重大跨越,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2012年以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多名科学家完成了多次下潜,取得了大量岩石、矿物和生物等样品,其在海底环境、生物分布等领域的应用得以不断拓展,其控制系统、声学系统优越、稳定的性能得以不断展示,正沿着科学应用的道路稳步前进。
今年7月至8月进行的“蛟龙”号2014年—2015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务中,控制与声学系统保障团队全程对“蛟龙号”进行了技术保障,为取得大量科考成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由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龙珠”号微型ROV还成功搭载“蛟龙号”开展海底作业,首次取得了“蛟龙”号海底作业影像资料,进一步拓展了“蛟龙”号的作业能力。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预计今年11月将起航赴西南印度洋,在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热液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开展作业。该区域海底地形更为复杂,是对“蛟龙”号的新挑战,届时控制和声学系统将再次为“蛟龙”号探索深海奥秘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