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消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两套机器人,今年10月底将搭载雪龙号科考船,随我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踏上南极科考征程。

  这些机器人将为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一个固定翼飞机场进行选址调查,同时保障雪龙号科考船在海冰区域内安全航行。

  我国已从美国购置首架南极固定翼飞机,以应急救援、人员输送、科学考察为核心任务,目前正在制造,预计明年底的32次南极考察投入使用。此次开展的机场选址,主要是为了这架固定翼飞机提供在中山站附近可以着陆的机场。

  “脚”:三角形履带适应冰雪崎岖路面

  红色装甲车身,三角形履带做成“轮子”,车顶转载多个摄像头,还在沈阳进行检测的极地科考机器人,像一辆造型奇特的装甲车。

  他的精彩都在内里,这个机器人全名“长航程冰雪面漫游机器人”,也称“极地科考地面机器人”, 4个“三角形履带”是机器人的移动系统,用以适应南极冰雪路面和崎岖路面。

  这个机器人是国家863计划项目“极地科考机器人装备”的一部分,主要研制适用于极地科考的三套机器人装备,包括长航程冰雪面漫游机器人,长航程固定翼飞行机器人和低空旋翼机器人。其中长航程冰雪面漫游机器人与低空旋翼机器人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长航程固定翼飞行机器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

  即将于10月底启程的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之前有沈阳制造的两个冰雪面机器人在南极参与科考,但这次三套机器人将首次集体亮相,分别搭载我国自主研制的不同探测深度的冰雷达系统、激光测距仪、红外辐射计、航空相机等,对海冰分布,冰面地形、冰雪面温度、冰下地形和冰厚等进行观测。

  “眼”:透视厚冰和冰层结构识别环境

  他的研究者之一,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一位副研究员说,从2007年开始先后有1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研制长航程冰雪面漫游机器人。机器人的一大系统是传感系统,包括环境识别传感器和导航传感器。

  南极天气恶劣,环境识别传感器能识别雪丘、岩石,冰裂隙,帮助机器人进行路线规划。导航传感器帮助机器人确定自己的位置和姿态,进而用于机器人自主巡航。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将在冰雪面机器人身上安装冰雷达系统,包括深部探测冰雷达、浅层调频连续波雷达和一套探地雷达。其中深部探测冰雷达用于观测冰厚和冰下地形,两套浅层雷达用于观测冰盖浅部300米以内的冰层结构,特别是冰内裂隙分布。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崔祥彬介绍,飞行机器人在空中大范围获取冰雪面环境特征,冰雪面机器人完成对冰面以下的冰体结构探测,二者相辅相成。冰雪面机器人搭载冰雷达,相比于传统的雪地车平台搭载,可以大大降低南极现场观测的危险性,帮助科研人员克服南极现场的恶劣条件,提高科学观测数据的获取效率。

  “脑”:可判断和决策自主运行

  从研究者的角度,冰雪面机器人最核心,也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自主控制系统,这部分要将传感系统收集到的环境信息、机器人的位姿信息,汇总分析,检测危险,结合导航人物,规划下一步的行动路线。

  可虽然智能,极地环境的不确定和复杂,还是增加冰雪面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可能遭遇的危险,“行动快慢,或者转弯等时刻,机器人的传感系统收集到的信息准确度等问题,可能导致用于机器人决策的信息不准,进而会使机器人误判和作出错误的决定,我们一直在研究。 ”研究者说。

    机器人小档案

  姓名:长航程冰雪面漫游机器人出生地:沈阳孕育时间:2007年开始研制、改进特性:识别环境,判断危险,自主移动装备:三种冰雷达系统脚力:100公里软肋:如走到通讯信号范围外,或与工作站失联能力:观测冰厚和冰下地形,冰层结构,冰内裂隙分布目标:在南极中山站附近选个靠谱的地点,建机场。(经淼)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