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科学院在沈阳科研机构举办“公众科学日”活动 

  本报记者 刘冬梅

    沈阳造机器人展“神功” 

  零距离触摸机器人、亲眼观看东北稀有濒危植物天女木兰、科研人员现场手把手教植物标本制作方法……昨天,中国科学院在沈科研机构举办“公众科学日”活动,第一天就让诸多参与活动的学生、群众大呼过瘾。今天,公众科学日对外开放活动还有最后一天,中国科学院在沈标本馆、科普基地、研究平台继续向社会公众开放,想要体验科技魅力的读者要把握最后的机会。 

  机器人迷倒学生和群众 

  “看,这是沈阳机器人在雅安地震期间在废墟中搜救照片……”讲解员话音未落,周围响起一片嘘声。昨天,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举办的机器人科普展吸引了500多名中小学生和群众前来参观,该所展示的无人直升机、纳米机器人、反恐防暴等机器人,各个都“身怀绝技”。 

  在自动化研究所成果展室里,一架旋翼无人机静静地站在那里,虽然从外观看它就是一架小型直升飞机,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新型机器人。关闭了发动机的引擎,它只是无血无肉的机器,但当它运行起来时却是一个斗士。 

  就在四川雅安发生地震那年,它的同伴连夜飞往地震灾区救援。4台飞行机器人共排查了芦山6个乡镇,获取了近50平方公里震区的空中信息,排查了高层危楼50余栋,大大提高了国家救援队灾后排查救援的工作效率,缩短了他们的工作时长,赢得了国家地震救援队的信任并获得高度评价。 

  在自动化研究所一个曾经登陆南极的机器人不仅让学生们感到惊喜,还让很多成年观众看了也啧啧称奇。这个机器人外形酷似一辆橘红色的履带式越野车,重约0.5吨,有三角履带组成的移动系统、有自主驾驶系统,以及通讯远程工作功能,可在极地-40℃的低温环境下正常作业,曾经在南极完成科研考察任务。 

  据了解,沈阳研制出的各种机器人已经能够帮助人类进入很多艰难险阻的领域执行各种特殊任务,在地震、洪灾时救灾救援、协助特警反恐侦查、登陆南极、北极进行科考等等。 

  手把手教标本制作手把手教标本制作 

  “将采集到的新鲜植株,经过清洁放在吸水性较强的草纸上,铺平、展开。放置好后,上面再覆盖几层吸水纸。”昨天,在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两名科研人员被30多名学生团团围住,他们正在演示植物标本制作过程。 

  一位科研人员说,植物标本对于教学、科研的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就馆藏植物标本约有200余万号。就馆藏标本数目和整体规模而言,名列亚洲地区植物标本馆之首;就馆藏种子标本的数目而言,位居世界第三,在国内外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在东亚植物的研究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采集标本不仅能给业余生活增添一份乐趣,做一个业余采集家更会让你感到自豪。 

  在这里看到濒危植物 

  很多渐危以及濒危植物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见不到了,昨天,在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树木园林科普基地很多学生和群众大饱眼福。 

  沈阳树木园占地70多亩,拥有乔、灌木一千多种,按科属分区栽植,经过50多年的生长和自然更新,已蔚然成林,形成具有多层次的森林群落,被誉为“大城市中的小森林”。沈阳树木园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植物园建立了种子交换和业务联系。每年接待外宾、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专业人员参观、考察和实习,同时也接待中小学生和游客参观浏览。 

  在这里有40多种濒危物种,比如东北红豆杉、天女木兰、野生人参等,很多都是国家一级濒危物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