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沈阳科技周为您献上——精采纷呈的“科普大餐”
本刊记者 李丹
每年5月的第三周,是国务院确定的全民科技活动周。5月19日,主题为“科技创新,美好生活”2013年沈阳市科技周活动在沈阳师范大学开幕。
亮点一:加入水就能点亮一盏灯
播报地:沈阳市第一二七中学
一个巴掌大的立方体盒子,在其中放入少量盐,再注入约330毫升的水,将手机充电接口与这个盒子相连,手机马上显示进入充电状态……它就是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的“镁空气储备电池”,这台重1公斤左右的“充电器”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发挥了特殊作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研究员孙海介绍:“在灾区,我们直接从当地的小水沟里取水,能供一台10瓦LED照明灯工作30天。”“目前这种小型移动电源主要应用于野外、紧急救援方面,让人在与外界完全隔离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一定的电力。”
亮点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海探秘
播报地:沈阳市第一零九中学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开周作为“蛟龙号”深海探秘亲历者,通过珍贵的资料,与大家分享了他7次深潜的经历,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奇妙的海底世界。
刘开周主要负责“蛟龙”号上的控制系统,“比如‘蛟龙’号要抓取一件东西,要知道它的位置、距离,我就通过计算,发出往哪个方向、多远、以多大速度去抓取的命令。”刘开周这样解释他所负责的具体工作。
“就在‘蛟龙号’顺利到达7062米深的海底时,远在太空‘神九’飞船上的航天员们顺利完成手控交会对接任务,并向我们发来了祝贺。”台下的学生自发地为祖国的强大鼓起掌来。
亮点三:报告、展览、互动形式多样传播科学
播报地:中国科学院在沈各科研机构
中科院在沈科研机构组织院士、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将科技成果与公众生活相连,与被公众热议的话题相结合,并分别以报告、展览、互动等形式走进校园、社区和公共场所,市民既可看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科技成果,也能感受到昆虫、鱼类、鸟类等自然世界的纷繁变化;既有关乎民生的“食品安全”的答疑释惑,也有社会关注的“避震求生”等科学知识讲座。
科技周期间,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沈阳金属研究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计算机研究所的科研仪器、研究平台、标本馆、科普基地等设施全部对外开放,水下机器人、无人飞机、数控机床雕刻等演示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观,王天然院士、李依依院士、叶恒强院士还就“机器人”“航天飞机材料”“奇妙的对称”的相关话题在科研院所及校园做了科普报告,本刊将在《科学家讲故事》栏目中陆续刊登,让没能来到现场的读者朋友们共同领略科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