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当前的位置 :
本报讯 (记者许琦敏)今天,“向阳红09”船将载着“蛟龙号”驶向南海及东北太平洋,执行今年首个实验性应用航次,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及资源勘探调查等科考研究。
  “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现任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维成介绍,“蛟龙号”本就是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勘探而研制的,如今到了真正用武之时。
  一方面,它能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复杂海底进行机动、悬停、正确就位和定点坐坡等,有效执行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环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学考察。
  另一方面,“蛟龙号”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并可获取结核、水样、沉积物、生物等样品,还可通过摄像照相对多金属结核覆盖率、丰度等进行评价;它还能对多金属硫化物热液喷口进行温度测量,采集热液喷口周围的水样,并能保真储存热液水样;能对钴结壳资源勘查,利用潜钻进行钻芯取样作业,测量钴结壳矿床的覆盖率和厚度等;可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完成其他深海探寻及打捞等复杂作业。
  “国际公海大洋海底矿藏开采原则是‘谁先发现,提出申请获批准后,谁就拥有优先开采权’。”崔维成说,而对于海底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等资源,必须有载人潜水器的观测实证,才可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申请优先开采权。“因此,蛟龙号将为我国大洋科研、资源勘探开辟新天地。”
  本次航行总共约110天,分三个航段:第一航段对我国南海深部进行考察,为期一个月,以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为主,主要考察冷泉生物、结壳资源,以及海底构造;第二航段以杭州海洋二所为主,主要考察我国在东北太平洋的锰结核优先开采区域,研究结果上报国际海底管理局;第三航段将在太平洋其他区域执行钴结壳资源勘探。
  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后“蛟龙号”每年将有150天的海上作业时间。中国乃至全球科学家均可向国家海洋局下属的深海基地提出课题申请,由深海基地决定课题并排定航次、下潜作业。
  “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是国家科技部立项、国家海洋局负责,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的一个项目,并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七〇二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约100家中国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攻克了中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难关,经过6年努力,完成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完成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和试验母船改造,完成潜航员选拔和培训,从而具备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上海市科委从项目开始就给予了配套经费的支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