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在一阵“嗡嗡”地轰鸣声中,一架小巧的长不过3米的直升机离开地面,飞向20多米外一片坍塌的民宅。不远处,一群围观的小孩子们爆发一阵热烈的掌声。
在雅安地震的搜救工作中,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两款机器人:旋翼无人机与废墟可变形搜救机器人,配合国家地理灾害紧急救援队,为受灾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寻找被困人员、收集信息的工作。
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地震灾害救援中,尝试使用机器人这类高技术装备。在3天的工作中,两款机器人获得国家地理灾害紧急救援队的认可。
无人机飞上天搜集各类信息
在雅安,陡峭纵横的大山大河,让搜集信息成为灾后救援的一大难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因此,当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两款高技术机器人出现在雅安地震灾区后,引起的重视程度超乎想象。
24日,在从芦山县赶往雅安市玉城区碧峰峡进行搜救的路上,负责旋翼无人机工作的研究员齐俊桐的手机,就没有断过,不断有国家级救援机构的相关负责人来电,详细了解无人机的技术参数和使用情况。
在通往龙门乡的公路上,道路拥堵行车缓慢。齐俊桐和他的团队被要求在路边开辟起降场地,调查拥堵情况。对分辨率可以达到0.1米的无人机来说,这样的任务“太轻松”了。
22日在龙门乡政府、龙门乡红星村初试身手后,23日,无人机独自承担了对芦山县两个乡的搜索任务。齐俊桐说:“国家救援队人员有限,无人机帮助他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旋翼无人机长约3米,高1米,持续续航时间为1小时,飞行半径30公里,最高高度为300米;飞机上可以搭载可见光、红外摄像及照相器材,可以将拍摄到的高分辨率的信息实时反馈在控制终端里,还可以将观察情况记录下来,事后供专业人士分析。
此外,这个飞机还可搭载20公斤以内紧急物资进行空投。
旋翼无人机与固定翼无人机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在空中悬停,通过聚焦、缩放,详细了解某个区域的详细情况。而且,旋翼无人机对起降场地要求极低。
机器人进废墟寻找生命迹象
在雅安的实践,坚定了齐俊桐对无人机的信任。他告诉沈阳晚报记者说:“从科研角度而言,旋翼无人机已经不是问题了,下一步要考虑的,就是怎样让它更便于携带,易于使用。”
与旋翼无人机相比,在卖相上,废墟搜救机器人要差了一些,一般状态下,这款机器人长450毫米,宽450毫米,高230毫米。两个装有履带的宽腿,支撑着机身,机身前后各配置了两款摄像头。不过,对国家救援队的队员们而言,这款机器人同样珍贵。
据沈阳自动化所李斌研究员介绍,4月21日下午1点,他们就携带机器人到达芦山县中心区,随同救援队开始工作。
李斌说:“在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了,以前都是在模拟状态下工作,这次是第一次实战。这款机器人最大的优点是可变形,根据任务、情况,构造形状不同。”
在运输状态下,机器人与坦克模型相仿。跨越障碍,两侧履带可以向前变形;在废墟里,可变成直线型,更利于穿越缝隙。除了红外夜视功能之外,机器人还配有传感器,可以将现场一些音频信息如微弱的求救声,清晰地传送出来。
机器人总重量25公斤,速度0.3米/秒,可以跨越的最大障碍高度为250毫米,遥控半径500米,配备锂电池,可持续工作三个小时。
国家地理灾害紧急救援队一支队支队长肖伟对两款机器人评价颇高,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这次地震的搜救过程中,它们给了我们很大帮助,我看非常不错。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和方向。”
沈阳晚报主任记者 高寒冰
摄影记者 孙海 电自四川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