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出身书香门第,自小爱国;
日后留洋海外,威胁利诱也没拦住他拳拳报国之心;
归国后,他选择任职于中科院金属所,与沈阳颇有“地缘”;
他
温和谦恭,与看门师傅都能“打成一片”;
昨日,91岁高龄的他捧起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奖励,享受万众瞩目……
他,是让所有中国人骄傲的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
1月14日上午,万众瞩目下,他以91岁的高龄将中国科技界最高奖励的证书捧在了手中,国人为之骄傲、世界为之瞩目。
作为著名金属学和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开创性地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了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可用作耐热、低温材料和无磁铁锰铝系奥氏体钢等最高科技,成为国人乃至世界公认的大科学家。
传奇人生:威胁利诱之下仍怀揣报国之心
他出身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庭,1937年离开家的时候,家中有40口人,五世同堂四世同居,他觉得这培养了自己忍耐的品质。“我认为,忍耐是和谐社会一个最主要的基础。如果大家不忍耐,因为一点小事就吵架,对一个家庭来说不能和平相处,对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和谐。”
1931年,日本侵占沈阳的消息传来时,他正读高小一年级。从那时起,他就产生了让中国强盛起来的念头。从此,师昌绪苦读不辍,无论多么艰难的环境都未曾放弃。“我的第一思想就是爱国,中学毕业后就考到西北工学院,我主张实业救国,主要是开矿、炼钢,所以就进入了采矿冶金系。1948年8月,我到美国留学,次年5月拿到了硕士学位,两年半拿了博士学位。”
学业有成的师昌绪,时刻都梦想着回到祖国的怀抱。然而,他却是美方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禁令说,如有违犯或企图离美者处以5年徒刑或5000元罚款。威逼的同时还有利诱,他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生活十分舒适。但他念念不忘回到祖国,为了向全世界宣传回国的愿望,他联合一些学者写了2000封信,还买了一个油印机印刷,争取全世界人、特别是美国人的同情。他们还写信给美国总统,后来终于如愿回到祖国。
结缘沈阳:较劲老美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北京、上海,这两个地方任你选。”1955年6月,时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的严济慈,对刚从美国回来的师昌绪说。但是,这位35岁的洋博士却选择了沈阳,因为中科院金属所在沈阳。他发誓要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经济腾飞插上一根属于自己的羽毛!
师昌绪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吃饭时在看书记笔记,睡觉时身边也放着图纸……在他的主持下,钢中夹杂物鉴定与形成研究成果,对全国钢质量的控制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出了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引进了我国第一台5公斤真空感应炉……短短几年,他已蜚声国内外,成为当之无愧的高温合金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研制出铸造空心涡轮叶片,大幅度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这也引发了我国科研人员的争论。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想要研制出这种被美国严格封锁的技术,就像一步登天。对此,时任航空研究院主管材料与工艺的总工程师荣科教授在会议上立下军令状:“如果不能在一年内研制并提供空心涡轮叶片和新的高温合金,我把自己的脑袋挂在大门口示众。”他之所以心里这么有底,只因中科院金属所有个师昌绪。
“既然美国已经用上了,我们就一定能做出来。”师昌绪果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由师昌绪挂帅,从金属所的相关研究室挑选了“一百单八将”,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攻克了型芯定位、造型、浇注、脱芯,以及断芯无损检测等一道道难关,终于在1965年研制出中国第一代铸造多孔空心叶片,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能研制这种叶片的国家。迄今为止,该项目关键技术已经大量应用在我国战机的发展当中。后来,容科专门发函祝贺,内有一句:“谢谢你们保住了我的人头!”
敢想敢做:使祖国强大是我的人生观
师昌绪对新事物非常敏感。他凭借着惊人的学识,敢想敢做。“只要努力,肯定能做出来,除非你不努力。”这是他的信条。
几十年来,师昌绪提出了包套挤压新工艺,并发展出包套轧制、包套锻造等新技术。他还针对我国缺少铬镍资源的现实情况,研制出我国第一个铁基合金。更是在他的倡导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发现通过对磷、硅等微量元素含量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合金元素的偏析。这一发现使铸造高温合金的工作温度提高了20—25℃,而之前世界上的每一次理论创新最多也只能把温度提高5℃。1998年,这一成果被国际实用材料创新会议授予创新奖,是全世界12个获奖项目之一。
师昌绪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人生观定了以后,它就永远不会变,我的人生观就是要使祖国强大!”
2010年5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30名研究生因为综合表现出色,非常荣幸地获得了该所的师昌绪奖学金,这个以师昌绪名字命名的奖学金正是他出资50万元设立的,而这笔钱是他2004年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所得的奖金,师昌绪选择用这种方式传达了对金属所几十年的不舍之爱,也激励后辈师生们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向前。
高瞻远瞩:助中科院金属所跻身世界5大
1980年,他正式接任金属所所长,完成了由一位科研工作者向科技管理者的身份转变。走上领导岗位后,师昌绪的目光不再仅仅拘泥于微观的科学世界,而是投向了更加宏大与高远的战略层面。
坐落于古城沈阳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有着50余年的光辉历史,谈起金属所的发展历程,高温合金研究部主任张健研究员不无感慨地说,正是当年师先生确定了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才有了金属所的今天。师昌绪紧紧把握住了科技发展的脉搏,确定了该所“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基础研究与承担重大任务并重”的发展规划,并且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学风浸润着一代代金属所人,这才有了该所跻身世界5大金属研究所的辉煌成就。
1984年,师昌绪被调回北京,升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他领衔与20多位著名科学家共同提出中国科学院要与大中型企业联合,让科学技术推动大中型企业的发展。1986年,他被任命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他提出优先资助某些领域的概念,特别是数学和理论物理,又请财政拨专款成立了“天元数学基金”。他还主持编写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对国家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看法,为我国基础研究的资助指明了方向。1993年,他向中央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建议,得到批准后,他是提出组建方案的主持人和筹备组副组长,之后又被任命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平易近人:
愿和看门大爷“杀一盘”
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赵惠田几十年来一直把师昌绪当成是自己的再造恩师。他用“舒畅”二字来形容自己与师老一起工作与生活时的心情。“师老是个爱才的好老师,是个平易近人的‘好好先生’。”
师昌绪的同事、朋友、学生、助理,只要是在他身边的人无不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行有技术难题,他二话不说尽其所能帮助解决;手下的研究员工作有失误,他会认真耐心地给出指正意见;一个素未谋面的学生要出国,他连问都不问就给人家写了推荐信。时间一长,大家都愿意跟他交流,有什么问题也会第一时间向他汇报。师昌绪在中科院金属所工作期间,所里所有研究员、学生、工人,他都能叫出名字,就连看门的老师傅都能与他称兄道弟,夏天和他一起坐在路边下棋。
身为科技界的“宗师”级人物,师昌绪始终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他学术思想活跃,支持新概念和新思想,主张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和专长,鼓励助手在研究工作中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几十年来,他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攻坚队伍,其中已晋升高级职称的上百人,有的已担任所长、室主任等职务,他是两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已和合作者共同培养了硕士、博士毕业生近100人。
为了让年轻人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许多国际会议邀请他做主题报告,他都把这些机会让给青年人。在人才断层的年代,金属所里的年轻人在同龄人中却是佼佼者。
殷殷寄语:
要培养年轻人的爱国情怀
“我觉得应该培养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我觉得我现在的所有动力,就是来源于小时候的爱国。此外要学会做人,要平等待人。现在有些人就不能平等待人,看你有钱、有势,就巴结你,这是很不好的。我觉得我自己,如果是有一点优点的话,就是能够平等待人,所有和我接触的人,不管你是什么政府高官,还是下面的司机同事,也都是一视同仁。再一点,不要攀比。这是心理平衡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我们现在往往攀比,比如说你有个车,是个小车,我就想买个大车。你没车,我有车,我就比你高等。这个问题是非常地坏,和国外不一样,外国人不像我们互相攀比这样厉害。在国外的中国人也是以攀比出名,你买的房子大,我比你的更大,中国人好攀比,这很不好。”
师院士反对嫉妒,认为嫉妒心是最坏的。此外,他主张诚信,尤其是搞科研的人,诚信非常重要,是个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问题。
同时,师院士还强调情商,对人应该平等,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很多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多半是集体完成的。如果你和别人的关系都搞不好,那别人也不愿意和你合作。但是这里我必须强调,情商不是吃吃喝喝、拉帮结派达到哥儿们的团结,而是人格魅力。现在做什么事情都提倡团队精神,没有团队精神,单打独斗,要想做成一件事情是很困难的。如果没有群体观念,老想突出个人,是很难有很大成就的。”
http://epaper.syd.com.cn/sywb/html/2011-01/15/content_672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