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 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
新闻背景:
进入12月,来自科技界的喜讯从北京传到了辽宁——12月2日下午,中国工程院宣布2009年院士增选名单,53岁的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赫然在列;12月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遴选结果揭晓,50岁的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包信和成功当选。
随着两位年轻院士的“入列”,目前我省“两院院士”人数已达到了49位,成为名副其实的“院士大省”。
在辽宁新增两位院士的第一时间,本报关于我省两院院士状况的最新调查报告也新鲜出炉,为读者解析我省两院院士的性别、年龄构成等情况,并介绍这些高端科技人才在辽宁的工作与生活状况。正因为有了这些科技带头人的引领,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前进步伐才越来越轻快。
■对话新院士
当选后感受到的是更强的社会责任
衣着朴素,话语朴实、幽默,采访我省今年新增的两位院士,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没什么,我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干了合适的事儿,取得了合适的结果。”12月2日,今年我省唯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陈温福,对记者谈到入选时十分平静。
媒体此前称他是 “超级稻之父”,并有“南袁(袁隆平)北陈”之说,对此,他“不能接受”,陈温福一再强调:“这样的提法是不准确的,我只是在北方水稻的培育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这些和老前辈的贡献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在这个领域我还是个小字辈。 ”
53岁的陈温福是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是全国知名的水稻研究专家、东北水稻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此次当选,结束了沈阳农业大学57年来没有院士的历史。
接受采访中,他笑称自己 “就是个农民”,“你如果在稻田里看到正在工作的我,就会理解我这个说法了。 ”
他说自己的确是农民的儿子,当初之所以选择学农,就是出于想让农民多一碗饭吃、多几分收成这样简单而朴素的想法。
事实上,这位“农民”不仅实现了他当初的志向,而且已经为中国、为全国农民,尤其是为我国北方的稻农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所领导的东北超级稻研究课题组经过10年技术攻关,共育成通过省、部级认定的优质超级稻新品种16个,仅在东北稻作区就累计推广了1.47亿亩,增产稻谷83.11亿公斤,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4.67亿元,社会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有专家预测,“超级稻”未来每年能增产300亿公斤粮食,可以养活7000万人口。
在对今年我省唯一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包信和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同样感受到了“大家”的风范。
12月4日下午,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国内有35名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包信和在化学部院士的名单中。
记者在获知喜讯后的第一时间采访了他。“高兴是肯定的,毕竟我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当上院士后我感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更大了,对自己的要求也应该更加严格。”包信和院士说。
包信和院士今年刚刚50岁,在院士的队伍中绝对算是年轻的,但他在表面化学与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却声名不小。他曾两次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主持的 “天然气、煤层气优化利用的催化基础”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他在甲烷催化活化和催化选择氧化,以及界面和纳米催化等理论与实践中取得了系统深入、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年龄最小的仅44岁
我省院士逐渐走向年轻化
随着以上两位年轻院士“入列”老工业基地,目前我省“两院院士”人数已达到49位。
“我省两院院士数目在全国来看也是名列前茅的。 ”省科技厅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说。
两院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简称。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最高、终身荣誉学术称号,当选者都是相关领域的杰出代表。
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今年的增选工作从1月1日启动。中国工程院对增选院士的要求是: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中国科学院新闻发言人表示,与往年相比,中国科学院对此次增选作了一些小的修订,其中,要求各部门在推荐院士时要进一步客观公正地反映候选人的实质性科技成就和贡献,而不是简单地关注获奖次数、等级和文章数目。
在中国工程院揭晓的2009年院士增选名单中,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首次低于60岁,是工程院历次增选院士中平均年龄最年轻的一次。中国科学院这次新当选的35名院士中,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42岁,平均年龄为54.1岁。
来自省科技厅的统计数字,我省目前两院院士平均年龄为72.16岁,年龄最小的仅44岁。在我省49位两院院士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7位。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的师昌绪一身兼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两项称号。
我省49位两院院士中,男性院士为47位,女性两位。他们分布在全省6所高等院校、7个研究机构和6家企事业单位。
■辽宁的宝贵财富和资源
许多院士在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
翻阅陈温福院士的科研成就,一系列“首创”令人振奋——
与导师杨守仁教授一起创建籼粳稻亚远缘杂交育种理论与技术,使我国籼粳稻杂交育种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居国际领先地位,在育种实践上也成为最成功的国家。据此,东北稻区先后育成了沈农1033、辽粳5号等高产水稻品种,并很快大面积推广应用,彻底改变了此前由日本引进的品种在东北稻区一统天下的被动局面;
在北粳南引的研究中,创造性地引进籼粳稻亚远缘杂交穿梭育种技术,培育成易脱粒型优质粳稻新品种中粳564,使“北粳南引”这一上世纪50年代惨遭失败的难题获得破解,为江淮稻区籼稻改粳稻开辟了一条新路,该品种通过安徽省水稻新品种审定后,仅在安徽和辽宁稻作区就推广种植650多万亩,创直接经济效益6.4亿多元。
两院院士是我国科技大军中的领军人物,是国家和省、市宝贵的人才资源。
省科技厅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说,在我省工作的两院院士,有些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科学家,如师昌绪院士是我国高温合金领域的开拓者,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是我国战略科学家;钟万勰院士是著名力学家,是我国计算力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柴天佑院士是国际知名的控制学科与工程专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天院士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首席专家。
有的院士是重大科研课题的领军人物,如李灿院士、柯伟院士等。有的院士是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如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王天然院士、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洪铎院士等。
两院院士经常活动在国内外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他们不仅是学术技术权威和科技创新的骨干,更是培养和凝聚人才的重要力量。
■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舞台
老工业基地振兴要依靠这些骨干
两院院士是国家的栋梁,更是辽宁的财富。
两院院士的智慧与学识在辽宁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科技厅的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一列举, “如李依依院士发明的可视化铸造技术、王天然院士领衔开发的机器人技术、王国栋院士率领创新团队开发的提高 C-Mn钢综合性能的微观组织控制与制造技术、衣宝廉院士发明的燃料电池,等等,很多技术发明和科技成果给辽宁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并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可观的增长潜力。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更好地发挥两院院士的作用,我省着力在3个方面为院士提供舞台:一是在各级党委、政府有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制订、重大工程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重大决策活动中,请院士参与,充分听取院士的意见建议。二是在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中发挥院士的先导骨干作用。三是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优秀人才选拔培养方面充分发挥院士的良师伯乐作用。
省委、省政府把充分利用院士资源作为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为充分利用省内外院士等人才资源,我省成立了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级专家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政策规定》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文件,对高级专家的选拔、培养、引进、作用发挥和日常服务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做好院士日常服务保障工作,省、市及院士所在单位都明确了责任部门和工作人员,省财政设立了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对在辽宁工作生活的每位院士每年给予6万元生活补贴。为照顾好院士的生活,在住房、用车、助手配备等方面,院士都享受所在单位的最高待遇,省政府还明确规定院士享受副省级干部医疗待遇,要求省、市重点医院优先为院士提供医疗服务等,尽力为院士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详见:http://epaper.lnd.com.cn/html/lnrb/20091207/lnrb337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