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信和,男,汉族,1959生于江苏省。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7-1989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1989-1995年获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马普协会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5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0年8月至2007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2009年4月至2014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 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2017年6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

包信和院士长期从事新型催化材料的创制和能源清洁高效转化过程的研发,在催化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新催化剂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发现和阐述了纳米限域条件下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结构、电子特性和催化活性间的关联机制和作用规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纳米限域催化”概念,并在一维碳管、二维界面和三维晶格中获得拓展和完善,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以此概念为指导,带领团队发展出了高性能的一氧化碳选择氧化催化剂;创制晶格限域的单铁催化剂,实现了甲烷无氧转化直接制烯烃和高值化学品;首创氧化物和分子筛纳米复合催化剂和催化过程,成功实现煤基合成气一步转化直接制低碳烯烃。为碳基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在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形成了重大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包信和院士发表论文800余篇,申报国际、国内专利200余件。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年、2019年两次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2015)、国际天然气转化杰出成就奖(2016)、德国催化学会Alwin Mittasch奖(2017)、陈嘉庚化学科学奖(2018)、中国催化成就奖(2023)等重要奖项;带领团队获得首届创新争先奖牌(2017)。担任Jounal of Energy Chemistry联合主编,以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National Science Review、Nano Energy等国际、国内杂志编委。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六、二十七、三十届常务理事,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副理事长。第九、十、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