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之美,在于那些精密的分子结构,在于那些五光十色的化学反应,更在于那些拿在手上的“瓶瓶罐罐”。太多人沉迷于微观的化学结构和宏观的化学反应,而忽视了手中化学装置的精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装置渐渐由繁至简,往往由机械批量制造。但在人类刚刚迷上化学的化学革命时代,那些化学大家们纯手工打造的化学装置其实有着惊人之美。为了留住这些化学装置的美丽,美丽化学团队(beautifulchemistry.net)与上海映速艺术家合作,在保证科学准确性的基础上,用一流的电脑图像还原了化学史资料中的原始化学装置,力争达到照片效果。
波义耳真空泵,1660
梅奥研究蜡烛燃烧实验装置,1674
黑尔斯研究物质发酵产生气体的装置,1727
普利斯特里气体实验装置,1774
普利斯特里用电火花引发气体化学反应的装置,1774
舍勒制备氧气实验装置,1777
卡文迪许研究氢氧混合爆炸的装置,1784
拉瓦锡水银氧化实验装置,1789
拉瓦锡红磷燃烧实验装置,1789
拉瓦锡研究物质发酵产生气体的装置,1789
伏打电堆,1800
戴维安全灯,1816(左),1818(右)
李比希有机物元素分析装置,1837
基尔霍夫光谱仪,1860
“美丽化学”项目的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特任副研究员梁琰在接受国外媒体邮件采访时谈到:“在这200年间,化学从被视作一门实用技艺和神秘炼金术,逐渐开始转变为一门精确的自然科学。”他说:“我们希望人们能够从一个全新角度重新审视这段历史,那就是实验仪器所发生的演变。”
梁琰和专业CG制作公司上海映速(IHDT.tv)合作,制作出这些摄人心魄的艺术作品。他说:“我们非常小心,努力确保每一个细节在科学上都是精确无误的。”但与此同时,他也必须能够让艺术家们拥有一定的创作想象空间。梁琰拥有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材料科学博士学位,但他长期以来也一直对艺术和图形设计充满兴趣。目前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开展可视化科学传播项目的研究工作。
他说:“科学的美丽之处常常会被掩盖于科学文献之中,普通公众根本无法触及。我想,或许正是我的科学背景和自学成才的计算机图形知识让我能够找到那些有趣的话题,并利用公众更为熟悉的可视化的手段呈献给他们。”
除此之外,这些瓶瓶罐罐和绿色相搭配,更添理性中的柔情
只想安静的做一个文艺理科生,嘿嘿。。。
本文内容部分内容来源于美丽科学,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生活中的化学”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科学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