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研究所 杨锐
所谓营造和谐氛围,我想讲三个方面。
首先,和谐是对立的统一。和谐不是一团和气,国家实验室一进门就有两尊像,一个姓李,一个姓葛,一个气定神闲,一个微露不屑。开头一些人总有疑问:他们两人怎么会站到一起?提问的人可能不大理解和谐的真谛。相对而立,统为一所,前后凡三十年,我们能有今天,号称综合所,不为时势波动所撼,多亏了他俩儿多年的经营与争执,这就象一币两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攀登高峰与面向需求,工作的质与量,追热点与守冷门,都不外是这个关系。
其次,应该剔除影响人内心和谐的因素。今年八月温总理看望季羡林,季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总理表示赞同,随后将这个意见写进了六中全会的文件里。大家都知道老是想不开的人容易得癌症,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内心难以达到和谐的缘故。前几年流行数论文篇数乘上SCI某个因子发奖金的时尚,这固然能够激活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但总地来看,这一招弊大于利,对人们心态和学术生态的消极影响可以说是深远的,因为它诱导心地纯真的科技人员在从事严肃认真的学术思考时幻想币面上神采奕奕的主席像,严重干扰正常的思维过程,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内心和谐,后果严重,哀莫大焉。
最后,和谐不等于宽松。刚才基金委几位领导在报告中都讲要争取创造宽松的环境,但我注意到他们一讲完这句话紧接着就有一个“当然”又把话往回拉。为什么?因为现在甚至将来我们仍然是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按劳分配,谈宽松还太奢侈。再说科研人员一点压力没有也不行,多数人吃得太饱容易犯困,无条件地宽松就会懈怠。确切地说,科研工作需要的是和谐而不是宽松的氛围。和谐一词源于《管子 兵法》:“和合故能谐”,只有和才能谐。我们看和等于“口”加上“禾”:口中要有粮,就是说必须争取到必要的研究经费,这是创新的起码条件。谐呢,是由“言”、“比”、“白”构成的。“言”在目前这个语境里就是发表论文嘛。“比”不消说大家都明白,就是要竞争,要赶超,不这样后发国家无法当上老大。“白”,与黑相反,联系当前人心不古学风日下这个情况,就是要信守学术规范。所以说,和谐这个提法对于我们搞研究工作的很有针对性:基金委要做的是保障我们和,我们要努力做到的就是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