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 李芙萼
一二十年前从化物所“走出国门”的海外学子,当他们一踏上祖国大地,一回到研究所,顿时感到“巨变”,无不感叹“认不出来了”,“几乎找不到当年的模样”。“海归们”赞美所里的环境整洁优美、周边高楼林立,更是为这些自行设计、潜心建造的先进装置及创新成果点赞。
回首往事,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分:就是这个曾经灾难深重、贫穷落后的国度,如今正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就是这个曾经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的民族,2008年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并将承办2022年冬奥会。此时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一对对中国双人滑选手的优美身姿,他(她)们让五星红旗一次次在赛场上升起----2010年中国双人滑温哥华冬奥会夺冠,打破了欧美运动员对于花滑奥运金牌半个多世纪的垄断!2017年3月,两位小将不负众望,凭借技高一筹的难度和艺术感染力夺得花滑世锦赛冠军。此时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此刻,我们要向从低谷攀上巅峰的几代中国花滑教练员和运动员致敬!
近年来,国人耳边不断响起“中国关键词”,如雷贯耳:博鳌论坛,一带一路,精准扶贫,雄安新区……
如果要让我说一下最近十几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领域取得的成绩,我会如数家珍,几天几夜道不完: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潜器,航空母舰,天河二号,量子卫星、北斗导航、高铁,自制喷气大飞机、4G移动通讯、核电、电动汽车、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
我不禁想起了毛泽东主席那洋溢着豪气的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字里行间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可喜的是,当年的理想、梦想如今已成为现实----中国的神州号载人飞船、中国4500米载人深潜器,不是上九天、下五洋了吗?中国的声音在五洲四海回荡!
直到20世纪末,我国的量子信息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量子”是如此抽象、深奥、神秘,但就是这些难懂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小家伙”,让国人创造了一项世界第一:2016年8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表示,我国自主研发的量子卫星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高精度跟瞄、星地偏振态保持与基矢校正、星载量子纠缠源等。凸现了我国的综合科技实力。
别看量子卫星只有640公斤,就是这颗卫星家族中不起眼的“小瘦子”,它的发射震动了整个世界----2016年底,“墨子号”入选英国《自然》杂志点评的年度国际重大科学事件;“墨子号”作为唯一诞生于美国本土之外的创新技术入选《科学美国人》评选的2016年度“改变世界的十大创新技术”;《华尔街日报》针对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给出了标题为“沉寂了一千年,中国誓回发明创新之巅”的专题文章,将“墨子号”作为中国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啊,真是太牛了, 大长国人志气!
“一带一路”是习主席2013年提出的充满睿智的倡议,就在前不久的5月14日,“一带一路”论坛峰会在北京召开了,这是建国以来由我国首倡举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29个外国元首、约1500个正式代表、130多个国家、70多个国际组织,4000多名记者……啊,这一串数字令人激动、震撼!就是这个曾经被西方列强欺凌的苦难的民族,如今昂首挺胸,像巨人一般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沿线各国乃至全世界的交响乐、大合唱,在这激情四射的歌声中,如果有一位出色的领唱,相信将会为这台节目增彩不少。此时,“领唱”这一光荣而重要的角色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头上----中国方案,中国投资,中国技术、中国智慧……使得这台全球性的大合唱变得气壮山河,引人入胜,变得更加铿锵有力……啊! 中国声音响彻宇宙。
令人振奋的是,该倡议实施三年多来,成果丰硕。中国与沿线国家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享机遇、共迎挑战……这无疑是沿途的一道亮丽景观。
每天浏览一下化物所网站的“科技动态”栏目,这已成了我的习惯。其内容隔三差五就会更新----进展、突破,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2017年1月16日,该栏目的一条“世界级新闻”让我们眼前“格外一亮”----《我所成功研制世界上最亮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
又一个“世界之最”!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无比骄傲、自豪!报道中出现了我们“化物所人”熟悉的名字----杨学明。我立刻想到的是:“领头杨(羊)”在前进,或许可以说,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杨学明院士是该项目负责人,如果我们了解一下他那“闪光的经历”, 对他今天取得的成绩就不会感到惊讶了。1982年从“人杰地灵”的浙江省走来的小伙子,在大连化物所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奔赴国外一流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深造,1991年获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台湾中研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这些国际著名学校及研究所做博士后、访问和工作。当时他在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已获得突出的成绩,事业如日中天。事实上,日后可供他选择的道路绝对不止一条:手中握有美国绿卡的他,放弃了那里提供的优厚待遇;他也没有留在宝岛台湾;而是做出了令人感到意外的、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回归当年还不十分富足的祖国大陆,回到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大连化物所。2001年,大连张开双臂迎来了海外赤子杨学明,上级部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在各方面均给他以大幅度资助、支援以及多种形式的帮助、鼓励,尽管当年的科研经费还有些紧张,但对杨学明的支持却从未停止过。面对系列强有力的推动、促进,他不负众望,回归后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陆续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Nature》、《PNAS》、《P.R.L.》等发表论文;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获得多次国际奖励;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那时他不到50岁。
与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相比,杨学明有啥过人之处呢?他比别人技高一筹的是:一般科研人员做实验用的仪器设备多半是购买的,或者照现成图纸加工一台,而他呢,由于研究工作的特殊要求,往往是自行设计、建造系列国际领先的专用科学仪器,集各家之优而又不乏创新之处,哪怕仅改革其中的一个部件,也会令他的实验手段更先进,使他在探索中获取的信息更多、更广、更深。事实上利用这些国际领先的装置,他在实验中往往比别人观察到更高层次的现象,得到近乎完美的第一手材料,从而可陆续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这一切使他毫无争议地成为了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这样说来,杨学明团队与上海应物所合作,成功研制“世界上最亮光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基金委第一个资助经费过亿的项目。不用说,一个天文数字。如果是在过去,即便是在改革开放年代,“过亿”这二字恐怕也无人敢想、无人敢说,否则会被认为是“痴人说梦话”、“白日做梦”。只有在今天,强大的中国让科技工作者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杨学明团队率先在世界上建成的“大连光源”可在化学、能源、物理、生物、环境等诸多重要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毫无疑问,这一切让我们对这个“世界之最”充满期待,我似乎听到了来自中国科学界向国际同行发出的声音……
中国的巨变、十八大以来的成就,鼓舞人心,令人浮想联翩----中国的未来必定繁花似锦;中国声音在世界上越来越响亮,它是这样悦耳、这么深入人心……。
热切期盼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